【推荐】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状况分析-正极材料多少钱一吨
中国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发展阶段
新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动力电池
行业欣欣向荣,带动正极材料行业规模快速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2022 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 545.9GWh,同比增长 148.5%。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2022 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 190万吨,同比增长 68%,其中三元材料出货量 64 万吨,同比增长 47%。市场增长主要受国内三元动力电池增长以及海外出口需求双向带动。2017 年至 2022 年,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复合增长率达 43.28%。
行业基本特点
现阶段正极材料行业存在如下基本特点:
A.当前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以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为主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2022 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294.6GWh,累计同比增长 90.7%。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为 110.4GWh,占总装车量的 37.5%,累计同比增长 48.6%;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为 183.8GWh,占总装车量的 62.4%,累计同比增长 130.2%。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作为目前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在 2022 年不论是从产量、销量、装车量的角度来看,均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B.原材料供应链脆弱,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材料主要是锂盐和前驱体。在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供需失衡,锂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以上海有色网的电池级碳酸锂报价为例,2022 年年初含税价格不到 30 万,2022 年 11 月含税价格最高接近 60 万。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给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C.竞争较为激烈,头部企业份额相差不大
根据高工锂电及鑫椤锂电统计数据,2018-2022 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市占率 CR5 分别为48%/50%/52%/55%/61%,年均提升约 2-3 个百分点。相较于其他锂电材料,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头部企业市占率差别较小,并未拉开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有:一,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准入门槛高,新进入者少;第二,头部三元材料企业各有优势,市场竞争激烈。
D.正极材料厂商纷纷扩产,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
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各路力量以及资金对正极材料行业的关注,正极材料厂商纷纷扩产,对于产品严重同质化的细分领域,由于技术门槛降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主要技术门槛
A.行业规范壁垒
2021 年 12 月 10 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 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 年本)》,并于 2021 年 12 月 20 日起施行,对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工艺先进性、质量检测、智能制造能力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严格规范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能力,鼓励企业打造绿色制造产业链。通常工业企业难以通过投资在短时间内满足相关行业规范的要求。
B.品质认证壁垒
因为正极材料是动力电池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对动力电池各项核心性能及安全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产品稳定性及安全性角度考虑,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对于正极材料产品的认证测试程序更为复杂,不但需要进行长期产品性能测试,还需要对生产厂商的综合供货能力进行详细评估,整体认证周期时间一般在 1-2 年左右。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动力电池厂商与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粘性较强,正极材料生产企业一旦进入客户的供应商体系后一般不会轻易被更换。
C.工艺技术壁
三元正极材料的工艺技术复杂,生产过程控制严格,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工艺技术经验重要,国内各大厂商均已形成了自己的工艺技术,如原材料选择、各类材料比例、辅助材料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等均需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工艺技术壁垒不仅指较高的研发技术门槛,还包括更精细的生产管理以及更低成本大规模量产的水平。从技术角度,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分为一次颗粒大单晶技术体系及二次颗粒团聚体技术体系,不同技术路线的厂商在烧结次数、烧结窑炉设计、温度控制、掺杂包覆元素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
差异,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自有的工艺技术壁垒。
从行业发展来看,以性价比为诉求的低钴/无钴 NCM 三元材料、以能量密度为诉求的高镍 NCM三元材料均为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鉴于钴资源稀缺,价格高且波动大,因此去钴化是当前主流趋势,低钴/无钴材料的开发,包括前驱体选用、烧结工艺、掺杂及包覆技术选择不同决定材料性价比及综合竞争力差异。相较于常规三元材料,生产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技术壁垒更高,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不仅需要掺杂包覆等技术改性,还需要在氧气气氛下煅烧,对于生产环
境的湿度控制、设备的耐腐蚀和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D.生产规模及资金壁垒
大型三元材料生产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运营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同时,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主流动力电池厂商对于正极材料供应商的供货质量、数量、时效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小型企业进入锂电池企业合格供应商体系难度较大。三元材料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三元材料对于生产环境及生产设备的要求较高,新建产线需要大额资金投入。此外,三元材料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较高,日常经营活动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行业新进入者面临一定的规模及资金壁垒。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政策支持,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得到有效拉动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市场的重要拉动力,是国家稳工业的重点行业,因此国家层面为了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22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发力见效,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动力电池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2)三元正极材料高镍化趋势确定
在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充电焦虑背景下,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主要从电化学性能升级以及物理层面系统结构创新两方面着手。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2022 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结构中,8 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占比上升至第一,占比超 40%。此外,海外市场主要采用高镍材料,国内部分企业加大海外供应以及出口增加,也带动了高镍材料出货量增加。8 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在性能充分提升的同时,其制备技术门槛高,市场准入门槛高,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8 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研发、生产制备能力对正极材料厂商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3)三元正极材料未来将仍然是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对于下游市场而言,正极材料的性价比是技术路线选择的重要衡量因素之一。自 2021 年开始,磷酸铁锂装机量超过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原因是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突破、以及镍钴涨价导致三元正极材料成本上升。由于三元正极材料的高镍化趋势确定,以及消费电子市场空间有限,钴金属需求降低;在镍方面,随着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供给持续增加,因此预计钴价和镍价价格将趋于平稳,预计后续 8 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将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因此三元正极材料,特别是8 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未来将是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4)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持续提升趋势
电动汽车的普及,与之相伴不可回避的就是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在经过梯次利用后,剩下部分由于含有贵重金属,可回收重复利用。在对于新能源汽车呼声一直很高的欧洲市场,对锂、镍、钴等主要金属的回收率设定了具体目标与实施路径,通过立法规范引导市场发展。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是重点行动领域之一。因此,发展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产业,减少贵重金属的流失,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5)
锂离子电池
原材料供应链脆弱,对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新能源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锂离子电池中主要原材料锂盐因供需失衡,价格在短期内易出现剧烈波动,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我国作为全球锂盐最大的生产和使用国,锂资源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口。随着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上游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渗透率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巨大锂资源需求,尽管锂矿端与冶炼端均持续增加资本投入,但由于国内锂矿禀赋相对不足,总体来看未来增量较为有限,脆弱的供应链引发了对新能源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担忧。